1. 首页 > 星座分析 > 文章页面

天才学霸系统 大数据告诉你: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数据告诉你考上哈佛的学霸究竟是怎样的

本文目录

大数据告诉你:学霸是怎样炼成的!高考状元大数据显示出什么样的家庭盛产学霸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结果显示,和大多数父母想的不一样

大数据告诉你: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国内大数据领域领军专家、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与有着近十年学工部长教育经验的吕红胤研究员,花费了近大半年的时间,联合研发出一套“大数据”系统——“学生画像”。

大数据告诉你,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该系统利用校园一卡通追踪学生行为轨迹,通过对学生吃饭、打水、出行、消费行为记录,“算”出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更厉害的是,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状态的追踪,该系统还会对学生的期末成绩乃至大学四年后的就业情况作出预警——

注:系统用排名均值来计量学生成绩的优异。排名均值=学生在所在专业的年级排名/本专业的总人数,排名均值越接近0,代表该学生的成绩越好。

学霸是如何炼成的?

学霸出门时间通常比较固定

研究人员分析了近半年的宿舍门禁、吃饭、进出图书馆等刷卡记录,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息时间比成绩差的更规律。

例如,某专业排名第3的小雪,几乎每天固定在8点、12点、14点三个时间点出门,留在宿舍的总时长低于专业平均水平。而该专业成绩排名第61的小石每天进出宿舍的时间很随机,而且通常每次外出的时长不超过2小时,“宅指数”明显高于专业平均水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9点前出现在食堂吃早餐的同学,成绩也相对更好。

学霸最爱在晚上10-11点洗澡

上图中,横轴代表了时间点,竖轴则代表了在当前的时间点下,学生的洗澡概率。电子科大的澡堂是全天开放的,但研究团队发现,晚上10——11点,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洗澡概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简言之,集中在晚上10到11点之间洗澡的学生成绩更优异。

不管是出门时间还是洗澡时间,抑或是相对固定的早餐时间,都是学生作息规律的具体体现。研究人员发现,较有规律的学生群体,除了成绩上的优势外,考研成功率以及出国留学获得奖学金的概率均高于一般学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生活的规律性对于成绩有正面影响的结论。

学霸爱泡图书馆和自习室

在样本量足够庞大的情况下,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行为追踪确实可以反映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比如,如果一个学生的打卡记录显示,他长期在教学楼的饮水机上打水,那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教学楼是他的长期活动地点。

“学生画像”的研究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出入图书馆次数多少与学习成绩的好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即:出入图书馆次数比较多的学生,成绩要优于出入图书馆次数比较少的学生。同一个学生,随着他出入图书馆次数的增多或减少,他的成绩排名在上下浮动。如图↓↓

这样的相关性,同样适用于学校的教学楼↓↓(注:在教室打水代表该学生出现在了教学楼~)

学霸也扎推?

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无疑,处于校园之中,身边人的学习状态,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成绩好坏。

研究团队发现,如果一个大学生,他身边的朋友成绩比较好,那他自身的成绩也相对较好!

想要成为一枚学霸?先找个学霸好友吧——

期末会不会挂科?算一下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专门设计出了一系列辅助学生更好完成大学学业的功能模块——“挂科预警”。

想知道你学期末会不会挂科?那就算一算喽!

挂科率=努力程度+学习基础;

努力程度依据:教学楼打水频率+进出图书馆的时间与次数;

学习基础:用已考科目成绩、已考与将考科目之间的关联性算出;

一旦你的挂科率触碰到了预警红线,那系统便会自动为负责你学习的辅导员推送预警信息!

“前方高能预警,您的挂科率有偏高趋势,请好好学习——”自从有了“挂科预警”系统,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挂科了——

四年后,你会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吗?

如今,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紧张。作为学生,你在担心毕业即失业?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你会困惑于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重围吗?嗯,好消息来了!

“学生画像”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学生的毕业去向与他在校期间的生活规律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原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连德富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ID:zqbcyol)采访时表示,通过对比往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他们发现,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身上确实存在某些相似的行为特征。比如,与其他同学相比,就业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普遍不太规律。此外,就业困难学生在图书馆的借阅书目也更偏向于悬疑科幻小说以及与游戏相关的书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麦可思研究院研究发现,包括本科毕业生和高职专院校毕业生在内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1.2%,2008年1%,2009年1.2%,2010年1.5%,2011年1.6%,2012年2%,2013年2.3%,2014年2.9%。

在连德富教授看来,大学里的创业一族也有“大数据”特点。偏好创业的学生跑市区的频率要高于普通学生。

高考状元大数据显示,家里学习氛围浓烈的话就容易让学霸产生。父母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一定要让孩子专注在学习当中。父母可以选择给孩子带好一个头,让孩子去模仿父母。希望父母如果回到大家都在认真工作学习的话,那孩子必定也不会跟父母做着同样的事情。有的父母在家庭当中看到孩子不想学习,就立马把电视机给关掉。坐在孩子身边陪着他们一起学习,那会孩子就不会再好意思去玩了。

家长会让孩子在从小就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不落后于别人。那些学霸的家长,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会订很多的幼儿画报以及绘本。父母这么做就是希望孩子能够热爱看书,对书籍感兴趣。早期阅读不仅能够对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能力起到帮助,而且还能帮孩子锻炼一下逻辑思维能力。不爱阅读的孩子就会从本身就具有差生的潜质,父母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在上学的时候对孩子有所帮助。

出现学霸宝宝的家庭当中,女性生孩子的年龄就会相对来讲晚一些。30岁之后事业上有一定的成就,经济能力会很好。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而且自己的社会阅历也会更加丰富。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就能知道该怎么跟孩子开解,该怎么不为一些小事烦心。父母的成熟稳重就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健康的成长,有了父母的帮助孩子也能够更快的成为学霸。

总的来说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当中,是一定要时时刻刻的陪着孩子的。不要总是想着学习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这样一来他们也会觉得非常的痛苦也会无法自拔。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就要多花费一些心血。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悄然离去,孩子也在不经意之间就长大了,每参加一次考试,就离父母远一点。 6月是考试季、是离别季、也是收获季,高考过后的状元们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总是让人追逐,父母都希望能取得一本“状元秘籍”。

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霸各有各的厉害,但是学霸背后的父母和家庭,却有着可循的相似之处。

美国做过一个“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从全美各地选取了2万多名儿童,监测他们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业进展情况。除了搜集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对这些儿童的种族、性别、家庭结构和父母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都进行了统计。并对父母进行采访,比如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出了, 8种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以及8种人们以为有影响,但实际影响不大的因素。

这个调查结果有点超乎人的日常思维,比如家中藏书多、孩子学习成绩越好,但孩子天天听父母读书却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孩子经常去博物馆学习成绩不一定好,妈妈是不是全职对孩子成绩影响不大……

这样的研究结果对国内的孩子是否适用呢?从国内学霸或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和学历分析能略知一二。

2018年,澎湃曾做过一次关于高考学霸们父母学历的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父母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以下学历不到10%。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父母的学历和孩子的学业成绩是呈正向相关的。

老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每个能拿MVP的学霸背后,大都有金牌助攻的牛掰家长。

2 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甚至自己都感叹,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那种,自己能考上状元,很大部分得益于家庭背景。

2019年浙江省理科状元徐嘉骜,徐爸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青田分院的财务科科长,徐妈是小学教师;

2020年山东高考状元孟令昊,父母都是毕业于山东大学。

中国校友会2017年发布的一个关于高考状元父母学历调查,居首位的职业是教师。其次是公务员,农民占比最低。

学历、职业、收入或许只是表象,但背后包含的一些没有衡量标准的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父母的思维方式,父母的格局。

衡量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积累多少信息,学生和家长都是如此。

有通过学习获得的学识,有通过特定环境获得的认知,还有一些由社会地位、职业关系、人脉或个人情商等获得的私密情报,人的智商水平差异是相对较小的,几代人财富、知识、人脉的积累才是拉开孩子起跑线的根本。

总体而言,国内学霸的这些数据结果显示,和美国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父母学历、家庭社会地位(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的职业)、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参与度、家中藏书量(准确来说应该是父母的阅读量、父母的学识和格局,家中的阅读氛围和习惯,并不只是指家中书本的数量。)对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重要的影响。

家长与其“鸡娃”,不如先“鸡自己”,为人父母做的是领路人,不是赶羊人。#21图文打卡挑战#

大数据告诉你,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